【多选题】
自由空间的路径损耗与哪些因素有关? ( )
A. 天线增益
B. 频率
C. 距离
D. 发射功率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试题
【多选题】
LTE路测指标中的掉线率指标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掉线指:在终端正常进行数据传送过程中数据传送发生异常中断,包括RRC连接异常中断,或数据速率降为0并持续5秒。
B. 掉线率指业务进行过程中发生业务异常中断的概率,即异常中断的次数与总业务进行次数之比。
C. 掉线是指在手机没主发Disconnect信令或没收到网络下发Disconnect/Release信令情况下,手机回到idle状态,则视为一次掉话。
D. 掉线率=掉线次数/成功完成连接建立次数
【多选题】
NB-IoT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中,UE如何获取NPRACH的信息( )。
A. 监听SIB2-NB获取NPRACH资源信息
B. 通过preamble获取
C. 通过eNB随机下发
【多选题】
CSI传输中出现冲突,哪类CSI的优先级最高?( )
A. PUSCH信道上传输的semi-persistent?CSI?reports
B. PUCCH信道上传输的semi-persistent?CSI?reports
C. PUCCH信道上传输的periodic?CSI?reports
D. PUSCH信道上传输的aperiodic?CSI?reports
【多选题】
MCG failure的触发原因有哪几种?( )
A. upon T312expiry
B. uponrandom access problem indication from MCG MAC while neither T300, T301, T304nor T311 is running
C. uponindication from MCG RLC that the maximum number of retransmissions has beenreached for an SRB or DRB
D. upon T310expiry?
【多选题】
在3GPP Rel-15的第一版本所定义的2种频率范围中,工作频段小于1GHz时支持的子载波间隔是( )。
A. 30KHz
B. 60KHz
C. 120KHz
D. 15KHz
【多选题】
使用光纤直放站做信源时,一般情况下光纤长度不能超过( ),光纤损耗不能超过 ( )。
A. 15Km; 7.5dB
B. 15Km ;5.5dB
C. 10Km; 5.7dB
D. 20Km; 7.5dB
【多选题】
以下哪点不是射频直放站的应用特点( )。
A. 无需与施主基站之间的传输资源
B. 一般情况下业务天线可以使用全向天线
C. 施主天线与业务天线之间有隔离度的要求
D. 对施主信号要求较高
【多选题】
下列等式哪些是正确的?( )。
A. 10dBm + 10dBm = 20dBm
B. 10dBm+10dB=20dBm
C. 10dBm + 10dBm = 13dBm
D. 10dBm+10dB=100dBm
【多选题】
关于天线增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以用dBi 为单位来表示
B. 天线的增益越高,接收到的信号越强
C. 可以用dBd 为单位来表示
D. 表征天线将信号放大的能力
【多选题】
RRC连接建立时,控制面组建RrcConnectionSetup消息发给UE,正常情况下UE将回复什么消息?( )
A. RrcConnectionComplete;
B. DrmServiceResqult;
C. RrcConnectionSetupComplete;
D. SetupRequestMsg
【多选题】
LTE的UE设定为A3事件触发同频切换,则( )增大时,可以减少A3事件的触发。
A. eventA3Offset
B. cellIndividualOffset_n
C. hysteresis
D. cellIndividualOffset_s
【多选题】
切换增益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A. handoff hysteresis thresholds
B. coverage probability targets
C. connection delays
D. shadowing standard deviations
【多选题】
NB-IoT技术对于终端的功耗目标是:( )。
A. 基于AA(5000mAh)电池,使用寿命可超过10年
B. 基于AA(3000mAh)电池,使用寿命可超过10年
C. 基于AA(5000mAh)电池,使用寿命可超过20年
D. 基于AA(3000mAh)电池,使用寿命可超过20年
【多选题】
在CDMA系统中,假设Initial Power = 0dB,Nom power = 3dB,Power Step = 6dB,Num Step = 6。为了发起试呼,手机以6dBm的功率发送了第一个probe。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发送第四个probe所需的功率是( )。
A. 15dbm
B. 23dbm
C. 18dbm
D. 24dbm
推荐试题
【单选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生产.资本.管理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这表明
A. 为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基础;
B. 经济危机彻底得以消除;
C.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解决;
D. 资本主义制度具有生命力
【单选题】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只能
A.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B. 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C. 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
D. 在所有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单选题】
不属于国际经济旧秩序内容的是
A. 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
B. 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
C. 以自由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
D. 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
【单选题】
“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
A. 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 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 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 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单选题】
科学社会主义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 ( )。
A. 科学的思想体系上
B. 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C. 共产主义者同盟上
D. 批判科学社会主义上
【单选题】
列宁指出:“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个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哪个方向演变才去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 这表明马克思( )。
A. 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B. 对未来社会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C. 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D.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方向
【单选题】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 )。
A. 马克思
B. 恩格斯
C. 列宁
D. 斯大林
【单选题】
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 )。
A.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单选题】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维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 )。
A. 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
B. 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C. 为俄国找到了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会发展模式
D.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
【单选题】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
A. 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 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单选题】
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 ( )。
A.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形式
C. 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D. 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单选题】
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 )。
A. 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 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 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
【单选题】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 ( )。
A. 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 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C. 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
D. 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单选题】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 )。
A.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 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 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单选题】
列宁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这就是说( )。
A. 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
B. 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前提
C. 只能靠经济力量去实现社会主义
D. 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内部自发产生
【单选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 )。
A. 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
B.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
C. 马克思主义政党领袖的权威
D. 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