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
20.《全国海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开展主题教育要突出特色、强化导向。坚持____,全面推进“五关”建设。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答案
人民海关为人民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试题
【填空题】
22.党组织应当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引导党员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______、坚定____、做到_____,增强党性,提高素质,认真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利,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填空题】
25.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广大公务员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授予上海海关所属浦东国际机场海关旅检处业务监控科周琰同志全国 ______称号。
【单选题】
SDH体制的标准速率等级为STM-1、STM-4、STM-16,相应的速率分别是( )。___
A. 2Mb/s、8Mb/s、34Mb/s
B. 8Mb/s、34Mb/s、140Mb/s
C. 155Mb/s、622Mb/s、2.5Gb/s
D. 622Mb/s、2.5Gb/s、10Gb/s
E.
F.
【单选题】
IPPBX设备应支持终端订阅功能,可以向CM-IMS网络发起订阅流程,并支持接收CM-IMS网络发来的()消息___
A. A.register
B. B.notify
C. C.SIP
D. D.option
E.
F.
【单选题】
IPPBX应具有()力(VAD)以及对话音流进行静音压缩。应能产生舒适背景噪音。___
A. A.语音压缩
B. B.静音检测
C. C.回声抑制
D. D.视频通话
E.
F.
推荐试题
【单选题】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是___
A. 《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
B.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
C.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通过
D.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
【单选题】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作出和实施,使___
A. 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
B. 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为重点全面展开
C. 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经济为取向
D. 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展开
【单选题】
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___
A. 经济技术落后
B. 社会制度腐朽
C. 帝国主义实力过于强大
D.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具有历史局限性
【单选题】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___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救亡图存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com)
C. “适者生存”
D.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
【单选题】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___
A. 争取民主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com)
B. 农民运动
C. 武装斗争
D. 工人运动
【单选题】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发布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___
A. 地主的利益
B. 富农的利益
C. 中农的利益
D. 贫农的利益
【单选题】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签署的确认和平建国基本方针的文件是___
A.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B. 《停战协定》
C. 《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D. 《国内和平协定》
【单选题】
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文献是___
A.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B.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新民主主义论》
【单选题】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私营工商业的生产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进行全面调整的原则是___
A. “消灭资本主义”
B. “经销代销”
C. “统购统销”
D.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单选题】
1930年1月,毛泽东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文章是 ___
A.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井冈山的斗争》
D.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单选题】
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是___
A. 《井冈山土地法》
B. 《兴国土地法》
C.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D. 《中国土地法大纲》
【单选题】
“一二?九”运动的主要口号有 ①“反对华北自治运动”②“停止内战,一致对外”③“内惩国贼,外争国权”④“打倒日本帝国主义”___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单选题】
构成了后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的是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规定》②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③《将革命进行到底》④《新民主主义论》___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