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次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答案
第一次大规模社会流动过程发生于1949—1956年。在这一时期,新的社会流动模式以对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进行重塑为标志。
第二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1957—1965年。在这一时期,为了适应国家主导的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对资源集中配置的需要,国家在最终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还以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建构了一种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赋予社会成员以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身份,包括人民—非人民二元政治身份、城乡二元户籍身份、干部—非干部二元人事管理档案身份和全民工—集体工二元单位身份。
第三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1966—1977年。这一时期的社会流动的典型特征,一方面表现为多维二元身份等级体系继续严重地影响人们的地位获得,另一方面体现为“文化大革命”对全社会的全方位影响。
第四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1978—1991年。其典型特征是: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发生初步转换,原来的政治二元身份体系被放弃,其他各种身份等级体系也逐步被突破,在工业化社会影响社会流动的各种一般流动规则,尤其是以个人的能力和努力为基础的自致性因素,逐步成为决定人们的地位获得的主要因素。
第五次大规模社会流动发生于1992年,一直延续到今天。其典型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得以建立,社会分化愈益深刻;社会各阶层的职业地位(权力、收入和声望等)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升降变化,相互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较明显的调整;新的社会阶层成长壮大,明显形成了一种由十大社会阶层组成的新阶层结构。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试题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