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手提防爆探照灯一次充满电后,可在 ___ 天之内随时使用;若长期放置不用,使用前应充电10小时。
A. 15
B. 30
C. 45
D. 60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题】
GSD—2.0—65—20—橡胶表示___
A. 工作压力为2.0 Mpa、长度65mm、内径20m的橡胶衬里消防水带
B. 工作压力为2.0 Mpa、内径65mm、长度20m的橡胶材料消防水带
C. 工作压力为2.0 Mpa、长度65mm、内径20m的橡胶材料消防水带
D. 工作压力为2.0 Mpa、内径65mm、长度20m的橡胶衬里消防水带
【单选题】
A类泡沫的全称是“自动压缩空气泡沫”,这种泡沫本身具有极好的灭火性能和防复燃性能,在使用中充分利用压缩空气,使混合泡沫中的水滴变成气泡,大大增加了同等体积水的表面积,冷却、覆盖、附着、渗透作用和灭火效率大幅提高。以下关于A类泡沫说法不正确的是___
A. A类泡沫可灭B类火灾,但抗烧性没有B类泡沫好。
B. 可用于扑救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珍贵而古老的建筑,高档试验室等火灾。
C. 扑救汽车火灾应用干粉灭火剂扑救,不可用A类泡沫。
D. 在大型垃圾场火灾中,灭火效率高,泡沫覆盖性好、长时间停留复燃性小、用水量少、同水带走的污物少。环保、无二次污染。
【单选题】
消防水枪是消防员经常使用的灭火器材之一,在使用水枪的时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___
A. 使用开关直流水枪时,开关转换要缓慢进行,以免产生水锤现象,造成水带破裂或危及消防员的安全。
B. 严寒季节不得长时间紧闭水枪阀门,以免阀门冻结。
C. 扑救电气设备火灾必须使用多功能水枪。
D. 水枪使用后应擦净、晒干,存放在阴凉处。
推荐试题
【多选题】
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除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外,还有 ___
A. 各人民团体的代表
B. 各地区各民族和海外华侨代表
C.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代表
D. 特别邀请代表
【多选题】
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的中国 ___
A. 处于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的过渡阶段
B. 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 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
D. 斗争的焦点是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
【多选题】
1O.下列关于重庆谈判的表述,正确的是 ___
A. 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
B. 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基本方针
C. 《双十协定》的签订是人民力量的胜利
D. 中共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多选题】
下列内容属于七届二中全会的是 ___
A. 我党工作中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B. 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C. 提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D.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多选题】
中共中央决定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前提条件包括___
A. 我军在装备、战斗力方面有很大提高
B. 国民党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C. 我军在数量上占据了优势
D. 国统区危机四伏,解放区日益巩固
【多选题】
1946年末到1947年初,国统区出现下列几次大规模的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的第二条战线___
A. 以美军在北平东单广场的暴行为导火线形成的全国规模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B. 1946年11月的上海摊贩开展的反迫害斗争
C. 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
D. 以上海为起点的全国性的反饥饿、反内战、害的学生运动
【多选题】
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提出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是:___
A. 地主分得的土地不超过农民群众
B. 满足贫农和雇农的要求
C. 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D. 改造中小工商业者
【多选题】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的突出表现是___
A. 总结十大军事原则
B. 提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等一整套战略策略思想
C. 提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问题
D. 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多选题】
人民军队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思想有___
A. 实行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
B. 正规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
C. 实行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
D. 实行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
【多选题】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___
A.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 依靠贫农,团结中农
C. 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D. 发展农业生产
【多选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重要的成绩。这些成绩包括 ___
A. 实现了全国大陆的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
B. 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C. 实行了土地改革
D. 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多选题】
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 ___
A. 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B. 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C. 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