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1922年6月,___在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中叛变了孙中山,炮轰总统府。
A. 陆荣廷
B. 蔡锷
C. 陈炯明
D. 吴佩孚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试题
【多选题】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着以下内容 ___
A.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B.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 要不要社会革命
D. 要不要保皇
【多选题】
孙中山所设计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___
A. 冲破了几千年的专制体制束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国家模式
B. 以“天下为公”思想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富国强民的政治理想,给未来的国家发展指明了方向
D. 试图吸收西方政治思想的精华,同时避免西方社会的弊病
【多选题】
在北洋军阀系统中,存在着的主要派系有 ___
A. 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
B. 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
C. 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
D. 以阎锡山、冯玉祥、唐继尧、陆荣廷等为首的晋系、冯系、滇系、桂系等军阀
【多选题】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具有局限性,体现在 ___
A. 企图用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外债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
B. 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C. 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上地和财产
D. 没有提出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
【多选题】
以下对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的表述,正确的是 ___
A. 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B. 是过渡时期的政权
C. 有其局限性
D. 政权实行维护封建土地制度的政策
【多选题】
武昌起义后,各省独立政权情况复杂,有 ___
A. 革命党人主动把权力让给立宪派和旧官僚、旧军官
B. 政权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旧军官篡夺
C. 旧官僚和旧军官改头换面地维持着旧政权
D. 虽是革命党人掌权,但很快蜕变为新军阀、新官僚
【多选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包括___
A. 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B.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
C.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
D.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过于强大
【多选题】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___
A. 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
B. 给中国人带来了一次思想的解放
C. 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D. 促使了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
【多选题】
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戊戌维新运动相比,虽然都是为了反帝反封,但辛亥革命有着本质的不同,表现在:___
A. 有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B. 有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C. 有一个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目标:中华民国
D. 充分地依赖和发动人民群众
【多选题】
以下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有___
A. 中华民国主权在民;国内各民族平等
B. 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自由
C. 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D.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推荐试题
【单选题】
组织应确保有能力满足向顾客提供满足要求的产品和服务。___组织应进行评审。
A. 在发生贸易前
B. 在发生贸易后
C. 在承诺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之前
D. 在承诺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后
【单选题】
组织应确定并提供所需的资源,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应考虑现在内部资源的能力,还要考虑从___。
A. 相关方获得资源
B. 外部合作伙伴获得资源
C. 外部供方获得的资源
D. 外部获得资源
【单选题】
当利用监视或测量来验证产品和服务符合要求时,组织应确定并提供所需的资源,以下你认为不正确的是___。
A. 适合所进行的监视和测量活动的特定类型
B. 得到维护,确保持续适合其用途
C. 保留适当的成文信息,作为适合其用途的证据
D. 保持适当的成文信息,作为其实施的准则
【单选题】
当利用监视或测量来验证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要求时,你认为正确的是___。
A. 监视测量一定是使用测量设备
B. 监视测量一定是使用测量表单
C. 监视测量要保持成文信息
D. 监视测量应保留成文信息
【单选题】
ISO9001:2015标准中7.5成文信息中包含的质量管理体系成文信息要求你认为不正确的理解是___。
A. 标准要求的成文信息
B. 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所需的成文信息
C. 文件数量多少,详略程度各企业可以不一
D. 不需要质量手册
【单选题】
随着法律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因污染、资源的低效使用、废物管理不当、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不断增大,社会对___的期望值已发生了变化。
A. 可持续发展、合规制及透明度
B. 责任、沟通协调及可持续发展
C. 透明度、可持续发展及沟通协调
D. 可持续发展、透明度和责任
【单选题】
下列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说法正确的是___。
A. 旨在为各组织提供框架,以保护环境,响应变化的环境状况,同时与社会经济需求保持平衡
B. 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这些要素可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其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
C. 旨在对环境管理体系提出要求,使组织能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和重要环境因素信息来制定和实施方针与目标
D. 旨在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环境管理,以期为“环境支柱”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单选题】
下列关于ISO14001:2015标准与法律法规要求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___。
A. 只要符合标准要求,就符合了法律法规要求
B. 符合法律法规要求,肯定就符合了ISO14001:2015标准
C. ISO14001:2015标准不拟增加或改变组织的法律法规要求
D. 以上都对
【单选题】
依据ISO14001:2015标准“0.3成功因素”,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取决于___
A. 实施PDCA的管理方法
B. 最高管理者领导下的组织各层次和职能承诺
C. 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环境管理
D. 最高管理者制定环境方针以实施环境因素的管理
【单选题】
通过将环境管理融入到组织的业务过程、战略方向和决策制定过程,与其他业务的优先项相协调,并将环境管理纳入组织的整体管理体系中,最高管理者就能够有效地应对其___。
A. 风险和机遇
B. 风险
C. 机遇
D. 环境问题
【单选题】
本标准符合ISO对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一个高层结构,相同的核心正文,以及具有核心定义的通用术语,目的是___。
A. ISO为了标准版本升级的要求
B. ISO为了统一全球的标准格式
C. 方便使用者实施多个ISO管理体系标准
D. 整合管理体系标准
【单选题】
关于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在哪种情况下才能声明符合ISO14001:2015标准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___。
A. ISO14001:2015标准的部分要求在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内得以满足,才能声明符合本标准
B. ISO14001:2015标准的所有要求都被包含在了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才能声明符合本标准
C. ISO14001:2015标准的所有要求都被包含在了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中且已取得最佳的环境绩效,才能声明符合本标准
D. ISO14001:2015标准的所有要求都被包含在了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中且全部得以满足,才能声明符合本标准
【单选题】
根据ISO14001:2015标准的定义,相关方是___。
A. 能够影响决策或活动、受影响或活动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B. 能够影响决策或活动、受决策或活动影响,或感觉自身受到决策或活动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C. 能够影响决策或活动,或感觉自身受到决策或活动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D. 受决策或活动影响,或感觉自身受到决策或活动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单选题】
根据ISO14001:2015标准的定义,环境管理体系是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管理环境因素、___,并应对风险和机遇。
A. 履行合规义务
B. 提高环境绩效
C. 实现环境目标
D. 履行环境责任
【单选题】
依据ISO14001:2015标准,以下对“风险”描述正确的是___。
A. 风险是不确定性的影响
B. 风险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或负面的
C. 风险通常被描述为潜在事件与后果或其组合
D. 以上都正确
【单选题】
根据ISO14001:2015标准的定义,不符合为未满足要求,其中要求可以来自于___。
A. ISO14001标准的要求
B. 组织为其自身规定的附加的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C. 合规义务
D. 以上全部
【单选题】
关于持续改进,不正确的说法是___。
A. 提升绩效是指运用环境管理体系,提升符合组织的环境方针的环境绩效
B. 持续改进活动不需要在所有领域同时进行
C. 持续改进的活动是不能间断的
D. 持续该进是不断提升绩效的活动
【单选题】
关于ISO14001:2015标准“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的要求,最为确切的说法是___。
A. 把确定的有关相关方形成文件化信息
B. 把确定相关方有关需求和期望形成文件化信息
C. 确定相关方有关需求和期望哪些将成为其合规义务
D. 以上全部
【单选题】
依据ISO14001:2015标准,组织一旦确定了范围,都应纳入环境管理体系的是哪些方面___。
A. 组织的主要活动
B. 组织的主要产品和服务
C. 在这个范围内的组织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
D. 这个范围内外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
【单选题】
依据ISO14001:2015标准,关于“领导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
A. 最高管理者应亲自制定环境方针和环境目标
B. 最高管理者编写并批准环境手册
C. 最高管理者应支持其他管理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证实其领导作用
D. 最高管理者应指定管理者代表